|
“大巴黎”规划重振首都
文章来源:欧洲时报周刊 发布日期:2013-05-27
【欧洲时报网】起自2008年的首都城建规划,经过两届政府、巴黎市和巴黎大区各部门的构想,今年春天由让-玛利·埃罗总理拍板,定下框架。定名为“新大巴黎”(le
Nouveau Grand
Paris)的规划方案立下的宗旨是“纠正法国最富裕的巴黎地区在就业、交通和住房资源方面的不平衡现状。”这个“超级巴黎”远景将由建造新住房和扩建成巴黎大区地铁服务网来最终实现。毋庸置疑,“新大巴黎”规划将给未来十余年的房地产业带来巨大发展空间。
巴黎城建历史回顾
塞纳河畔的世界大都会巴黎,城与水相依相映,随着历史长河的流淌,市容不断变迁,在远道而来观光的东方人眼里,永远呈现着光怪陆离的西域奇趣,正应了美国著名作家艾耐斯特·海明威旅居法京时的感叹:“巴黎是一个节日!”法国老一辈歌星莫里斯·舍瓦里埃生前亦曾抒发其自豪,断言道:“巴黎永远是巴黎!”然而,正如人们不可能重趟昔日的塞纳河水,巴黎已今非昔比,再不是舍瓦里埃痴想留驻的古色古香风貌。原先的“城岛”犹在,但高卢时代掩映于绿荫之中的“卢泰斯”已饱经苍黄,成了半老徐娘,为塞纳河左右两岸的变迁叹惋。
巴黎城建的历史在彼埃尔·毕农和菲利普·麦洛分别撰写的《巴黎的回忆》(Paris pour mémoire, éd.
Parisgramme)和《生活在巴黎, 从王政复辟到美好时代》(Vivre à Paris, de la Restauration à
la Belle Epoque, éd. Minibus)两册书中展现出该城今昔殊异的面貌特征。
第二帝国与奥斯曼风格
巴黎城市建设经历的最大变化始于法兰西第二帝国。路易·拿破仑政变登基之前寄居英国伦敦,惊讶地看到被火灾摧残后重建的伦敦面目一新,相比之下,巴黎的街道阴暗、狭窄又肮脏,遂起念要称帝后在巴黎大兴土木。1851年,巴黎干道之一利沃里街开始改建工程。1853年,奥斯曼男爵被拿破仑三世任命为塞纳省省长,按御旨“重建巴黎”(rebatir
Paris),要 “美化、扩大、清洁巴黎”(Paris embellie,Paris agrandie,Paris
assainie),为此,拿破仑三世先后两次拨出巨款,共计5亿法朗作为工程费用。奥斯曼忠实地落实皇帝意愿,彻底改造巴黎,起用阿尔芳和贝尔格朗等多位工程师精心设计,以直线轮廓和透视原则布局,修筑宽阔的林荫大道,辅以座座街心花园、喷泉和中心广场,美化街区,净化陋巷,沿街建造整齐划一的楼房,造成宏伟的气势。星形广场即为最典型的例子,12条街道由此发源,周边建造剧院、车站,整修万森和布洛涅森林成悠闲散步区,让整个巴黎城的面貌焕然一新。奥斯曼男爵在任的17年里,巴黎奥贝赫康普夫贫困区消失了,出现了香榭丽舍田园大街,随之而来的是浓厚的商业氛围。
奥斯曼还给巴黎造了结构完善的供水道以及总长2400公里的下水道,使用至今,为巴黎彻底解决了处理城市废水问题。奥斯曼因其昭彰业绩获得晋升,姓氏被沿用来命名巴黎大道。然而,这场城市现代化过程中破旧立新的工程代价巨大,奥斯曼因采用毁灭性成片推倒旧房,剥夺小房产主所有权的做法,被无数失去家园的下层百姓诅咒,“奥斯曼化”(haussmannisation)永远载入了法语语汇,成为无人道毁灭的同义词。
被后世归结为“奥斯曼风格”的城建工程,最直接的社会后果是迫使贫贱的城市平民阶层撤出首都,搬到了城郊僻地居住。实际上,保皇派奥斯曼男爵的条条直线宽大林荫道构思与巴黎城的革命历史不无关联。自1789年起,巴黎始终是革命暴动的策源地,起义民众撬开路面的方砖石,在城中遍筑街垒,与政府对抗。京城的革命传统与城中密布的无数街巷沟渠,成了时时对当政者具有的一种潜在威胁。奥斯曼省长将城市改建成开放型,铲除贱民聚居区,从地理位置上排除了这一隐患。在他的指挥棒下,“红色巴黎”被逼出京城,巴黎重归皇家掌控,日益成为精神贵族的潇洒艺苑。巴尔扎克《人间戏剧》中描写的巴黎生活场景随着也消遁于首都阴郁的晨雾中。而今,如想了解老巴黎城的布局,需得翻开上述历史学家彼埃尔·毕农《巴黎的回忆》一书。当年,在奥斯曼大肆拆迁街巷民居时,负责巴黎市建筑工程的总督察和步行街及林木种植总设计师加布里耶尔·达维乌从老巴黎城市地图保存者、建筑师欧仁·德岗手中取得一份需要拆除的建筑物清单,据此绘制了数百幅巴黎旧城区地图,被毕农收集在他的著作中,成为稀有的历史资料。
打破闭塞成当务之急
民谚曰:“条条道路通罗马”,实际上,法国的条条大路千真万确是通往巴黎的;因为巴黎圣母院广场中心的一块铜制板上刻着零公里数(le
kilomètre
zéro),巴黎圣母院从中世纪起已成为所有道路丈量长度的起点,巴黎自然是“四通八达”。只是,时过境迁,巴黎在进入现代社会后,城建沉疴日显,大巴黎地区的1100万居民分布极不平衡,将近800万人集中居住在市中心,老城区经受着沉重压力。1961年,虽实现了旨在调整巴黎市区和郊区矛盾的德卢佛伊埃方案,拯救了老城,首都外围却因建造环城公路,犹如被套上了“箍”,巴黎被圈在其中,无法再向周边扩大。
大巴黎地区在法国是个特殊地带,它的土地面积仅占全国总量的2%,但其居民人数却超过全国人口15%的比例,全国人口的盈余(即出生和死亡差额)有40%是在这里实现的。巴黎大区在全国经济的地位举足轻重,它的产值达到全国总量的30%,其发展前途之重要当不言而喻。然而,巴黎大区近年出现了令人担忧的“形象褪色”迹象,表现在它对工薪阶层的吸引力日渐减退,越来越多的人选择离开巴黎大区,到西部或南部定居就业。据国家经济研究统计部门提供的数字,1999年至2005年间,每年平均有8万人离开大巴黎。认为巴黎生活质量降低,退休以后去他处生活者的比例高达25%,而在全国其他城市,离开本地外迁的居民只占5%。大巴黎地区至今人口没有减少,只是因为它容纳着40%来自各国的移民,后者在巴黎居民中的比例已占到20%。同一消息来源显示,巴黎市在2001至2006年间居民增长的速度为1.4%,房价在全国却高居第一,这一点又促使不少30岁至54岁居民离开了当地。据统计,比较各地兴建新房(以千人为单位)的数量,巴黎大区也大大落后,只有28个,排在里穆日(48)、弗朗什-孔戴(51)、布列塔尼(78)之后。经过三代人的努力后,法国已从乡村型国度演变成城市人口占全民80%比例的现代国家。在人口增长,需求日增的新形势下,巴黎,乃至整个大巴黎地区,却因为布局问题越来越不适应现代社会发展。
不久前,巴黎市府已经作出决定,将目光投向空间,容许一般住房建筑物高度冲破37米的限制,宽限到50米。同时采纳了著名建筑师罗兰·卡斯特罗再建几座高楼大厦“协调高层建筑物”的建议,在全市6个地点摆起高楼态势,但以200米高为极限。目前,巴黎只有324米高的艾菲尔铁塔和210米高的蒙巴纳斯大楼两个“巨人”,在这两幢高楼脚下的,是仅有不及它们一半高度的巴黎圣母院(96米)以及平均20米高的交通干道旁的奥斯曼时代建造的楼房,这显然与世界各大都会摩天楼房林立的风格相距甚远。彻底改造首都城建的任务摆到了主政者面前。
大巴黎市房屋远景规划
专家学者一致认为,巴黎不能没有足够的房产支配,必须修建四通八达的交通网络系统,改善生活环境,扩大活动空间成了当务之急。国家经济研究与统计局(INSEE)为2030年“大巴黎市城建规划”划定的所谓“密集带”城区面积,将集中大巴黎地区90%的住房和1000万居民。包括的区域是巴黎市、与它接壤的92、93和94三个省以及288个在“大圈郊区”(la
Grande
Couronne)内,以新建卫星城市和机场区域为主的城建居民中心点延伸地区的市镇。人们最后将看到的是一个被称为“大巴黎市”(la
Mtropole de Paris)的实体。
由于住房数量少,目前在巴黎和其近郊找房子困难异常,而每年4万幢的新建房远远不能满足需求。为了解决住房难问题,雄心勃勃的新规划方案确定了两大目标,一部分是在现有基础上更新,另一是新建,更新部分每年1.4万,新造部分每年7万,意味着在现有基础上增加40%;最终要达到增加150万住房的目标。宏大的“大巴黎住房”方案将受一个由巴黎市长和巴黎盆地未来的大市镇主管人组成的委员会领导,计划在2016年开始实施。“大市镇”指近郊20万人口以上和远郊30万人口以上的市镇,“大巴黎市”的建设已被列入地方分权法律草案,政府因而会根据需要,将发展该地区必须的部分权力下放到基层,尤其是在新建住房领域,动员全国,发挥团结精神,促使富裕地区资助贫困地区,解决建房基金的筹措,使得当地市府积极建造新房。今后,地方上的“建筑许可证”仍然由市政府发放,但同时需要获得大巴黎市及各个相关市镇府的同意。大巴黎市拥有的权力将使住房建设摆脱一地一市的狭隘目光,赋予它具有全地区甚至全国范围的统一气势。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