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强队在北京比拼
中欧机器人合作潜力巨大
发布时间:2025-08-16
【欧洲时报网】2025世界人形机器人运动会正在北京举行,来自16个国家和地区的280支参赛队伍、500余台机器人,包括来自欧洲的参赛队伍,将在8月15日至17日三天里围绕26个赛项比拼“十八般武艺”。这场盛会也吸引到全球媒体的目光,报道中国机器人产业的快速发展。
18支国际队伍参赛 两支欧洲强队受关注
《北京日报》报道,本次赛事参赛规模创纪录,280支队伍参赛,涵盖192支高校赛队及88支企业赛队。其中,国际队伍来自美国、德国、澳大利亚、巴西、日本等15个国家。
这次共有18支国际队伍抵达北京,其中有两支备受关注:一支是来自德国的HTWK
Robotics赛队,该队7月刚刚斩获巴西机器人足球世界杯小型组冠军;另一支是来自荷兰埃因霍芬理工大学的团队Tech United
Eindhoven赛队,该队曾获得过8届机器人足球世界杯中型组冠军。
这些赛队将在足球5V5等项目中,展示动态路径规划、多智能体战术协作等前沿技术。Tech United
Eindhoven赛队的队员耶特·布鲁尔斯介绍,开赛前,团队已在北京人形机器人赛训基地“熊猫眼”训练数周。为备战此次比赛,团队在一个半月前就拿到几台加速进化Booster
T1机器人。这次到北京参加人形机器人运动会,团队备战的重点是,将在中型组比赛中的成熟策略,迁移到人形机器人上。
来自德国莱比锡HTWK
Robots团队的成员优格伊今年只有16岁,这是他首次到北京参加比赛。优格伊在接受香港《大公网》采访时说,在近半年的时间中,他们的队伍从NAO平台“毕业”,转而使用由加速进化机器人开发的T1人形机器人。谈及原因,他表示,目前在机器人足球比赛领域中T1机器人的性能最好,所以大多数的队伍都会选择这款机器人参赛。
法媒:中国正着力提升机器人产业认知度
多家海外媒体对此次赛事进行了报道。路透社援引摩根士丹利分析师的话指出,相较于往年,近期普通公众对机器人相关活动的参与热情激增,这反映出整个中国社会都已经拥抱了“具身智能”这一概念。
法新社报道说,中国正着力提升全社会对机器人产业的认知度,中国目前已经是全球最大的工业机器人市场。法新社还采访了多位现场观众,他们对了解新技术展现出了极大热情。
澳大利亚广播公司网站的报道则说,近几个月来,中国相继举办了多场高规格机器人盛会,其中包括人形机器人半程马拉松赛事、2025世界机器人大会等。许多专业人士认为,这些活动是推动人形机器人向实际应用迈进的“关键催化剂”。
摩根士丹利分析师说,这种全民热潮或将成为中国持续领跑人形机器人竞赛的关键推动力,为产业发展与长效普及输送必需的人才储备、资源支持及消费群体。
中新社报道,在2025世界机器人大会新闻发布会上,相关负责人介绍,中国是全球第一大机器人生产国,工业机器人产量由2015年的3.3万套增长至2024年的55.6万套,服务机器人产量为1051.9万套,同比增长34.3%。
“中欧在人形机器人的所有领域几乎都能展开合作”
中欧在机器人产业方面有巨大合作空间。欧洲机器人协会副主席尤哈·罗宁近日接受了北京《中国日报网》的采访,呼吁欧洲与中国在机器人供应链方面进行更深入的合作,“如果我们能合作努力,将实现双赢局面”。
罗宁表示,中国企业在硬件生产方面实力非凡,中国有成熟的产业链支撑人形机器人所需的齿轮、电机、连杆、传感器等部件的制造。
美国投资银行摩根士丹利今年2月发布了一份人形机器人开发和生产相关的全球100家上市公司名单。在涉及传感器、相机、马达和轴承等驱动腕和脚的装置、电池等部件的64家公司中,中国企业有21家,美国有18家。
在罗宁看来,中欧在人形机器人的所有领域几乎都能展开合作。他指出,工业生产场景下的合作是首选,目前这一领域商业化最成熟。一些特定领域合作潜力也很大,但需长期投入。如在农业领域,中国和欧洲都有土壤肥沃的农业产区。双方可以因地制宜地开发产品:中国企业可聚焦人形机器人的农业规模化应用,欧洲企业则攻关特殊环境下的应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