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致词

 

介绍

章程

成员

 

 

 

 

 

     
 

新闻

 
 
 
     
 

从“旁观”到“博弈”?欧洲致力于重塑稀土棋局
发布时间:2025-11-16


【欧洲时报记者靖树综合报道】稀土元素在国防(制导、导弹、战斗机)、科技(屏幕、智能手机)和低碳能源(电动汽车电机、风力发电机)等领域的重要性无需多言。目前,中国约占全球稀土矿石开采量的60%,并精炼全球约90%的稀土产品。作为对特朗普的“解放日”及美国加征关税贸易战的反制措施,10月9日起,中国加大了对稀土的出口管控(目前该管制措施已暂停一年)。

美国高强度重建本土供应链

对此,西方国家,尤其是美国,正展开一场深层次的竞赛,以减少在稀土开采、提炼和加工方面对中国的依赖。据法国《回声报》报道,恢复这些产业链环节需要时间和技术,而中国早已遥遥领先,并在过去数年中主导了相关专利申请,美国不得不加快脚步,大力投资以重启矿山和建造精炼厂。

例如,前总统乔·拜登的《通胀削减法案》就已规定了相关税收激励措施,以重启美国本土的关键金属生产。特朗普的"大而美法案"为关键金属拨款75亿美元,其中用于购买战略储备的部分就占20亿美元。国防后勤局计划购买价值5亿美元的钴、2.5亿美元的锑,1亿美元的钽和4500万美元的钪。前不久,美国内政部还将铜和银也列入了关键矿产清单。

不仅如此,美国国防部直接入股了稀土生产商和精炼商、运营加州“山口矿”(Mountain Pass)的MP Materials公司,为后者提供底价保障,并资助了莱纳斯在德克萨斯州的一座加工厂。类似的,美国政府投资了Trilogy Metals公司,用于资助通往阿拉斯加一个大型矿床的道路建设。为鼓励私人投资,美国政府还提供加快行政程序和财政支持的保障。

欧洲:从“市场万能”到“主权优先”?

据《世界报》数据,中国供应了欧洲制造商使用的98%的永磁体和几乎100%的重稀土元素。但相比美国,欧洲似乎一直局限于“旁观者”的角色,无法像美国那样快速启动大规模投资。有观点认为,欧洲“反应慢”的原因在于缺乏统一产业战略,此外,它重市场、轻战略,难以将供应链安全升格为工业主权议题。

例如,在金融机构Ondra合伙人、稀土问题专家让-威尔弗里德·迪芬巴克(Jean-Wilfried Diefenbacher)看来:“欧洲自视为一个消费者市场,而非真正的地缘政治力量。无论产品来自哪里,只要它符合标准、质量更优、更便宜(比如来自中国),那就没问题。”

不过,欧盟对此现状已警铃大作,例如近日有欧盟官员公开表示,凭借对关键原材料的近乎垄断,中国已明确展示了能使“整个欧洲某些经济领域瘫痪”的现实能力。在10月23日的欧盟峰会上,法国总统马克龙指责中国通过限制稀土出口,施加“经济胁迫”。

类似的,《回声报》报道,凭借在稀土等关键原材料上的垄断地位,中国精准掌控了欧洲产业链的“命门”:“一位欧盟委员会高级官员透露:‘借助长期积累的欧洲客户数据,中国对我们的生产价值链有着极其细致的了解,并已精准识别出关键薄弱点——只需去除几块‘基础砖’,它就能让整个生产线停摆。”该报还表示,多名知晓内情的人士指出,此前在与欧盟谈判代表的交流中,中方频繁使用了强势言辞,这显示出后者认为已掌握施压欧洲所需的“杠杆”。

欧洲双轨战略:对内构建产能、对外拓展伙伴

10月25日,欧盟委员会主席冯德莱恩宣布即将通过一项名为“RESourceEU”计划,以减少对中国关键材料的依赖。这项计划由欧盟委员会负责产业政策的副主席斯特凡·塞茹尔内(Stéphane Séjourné)负责,后者已召集欧洲汽车、机床、防务多个行业巨头商议,如汽车行业的福维亚、福斯、斯泰兰蒂斯,航空航天的空客、赛峰,风能企业维斯塔斯、西门子、恩尔康,还有半导体领域的博世、化工企业索尔维。

斯特凡·塞茹尔内还建议通过欧盟版“全球门户”倡议(Global Gateway)以更有效地为欧盟对外投资提供回报,其灵感源于中国的“一带一路”倡议。

冯德莱恩则提到,要与乌克兰、澳大利亚、加拿大、哈萨克斯坦、智利和格陵兰等国家建立关键原材料伙伴关系。她还警告道:“短期内,我们将与中方同行寻找解决方案。但如果有需要,我们准备动用所有可用的工具”,并特别提到了“反胁迫工具”。

欧盟的“三大支柱”与2030硬指标

欧盟委员会将于12月初详细阐述一项新的全面行动计划,试图构建替代产业链。这项新计划远不止此前欧盟侧重的“供应多元化”,而是将直接在境内推动关键资源开采、提升加工产能,并在原材料回收方面,加强技术与政策支持。

它将包括三大支柱:建立金属战略储备、设立一个集中的原材料采购平台、加快对欧洲本土采矿和精炼项目的财政支持。

今年3月,欧委会已在13个欧盟成员国(包括法国)筛选出47个重点战略项目,以构建更稳固的欧洲关键资源产业链。这些项目将受益于更多的财政支持和行政便利,以加快许可证的发放。

事实上,在确定了一份关键金属清单(其中包括镍、铜、锂和稀土等)之后,欧盟早已通过了《关键原材料法案》,这部于2024年通过的法律设定了2030年的具体目标:

-欧洲必须在本土开采其消费量至少10%、加工至少40%的金属;

-在供应链的任何环节,都不应依赖单一国家超过其需求的65%;

-欧洲15%的需求应通过回收来满足。

对比目标和现状,尽管取得了一些进展,但欧盟仍需努力:例如,目前欧洲每年需要18000吨磁铁,却只生产1000吨。照目前进度,到2026年预计生产3000吨(需求将达20000吨),到2030年则可达6500吨(相对35000吨的需求)。

欧盟将于12月峰会期间,专门讨论对华政策问题。总体来说,它希望欧洲企业放弃只追求“最低价供应商”的做法,并通过公共采购系统建立“欧洲优先条款”,以对冲中国影响力。

欧洲目前在建的“旗舰项目”

《回声报》认为,在稀土领域,法国实力远超其他欧洲邻国。例如,位于法国西南部拉克市的一家稀土精炼厂已得到了法国和日本政府的共同支持。生产稀土合金的英国公司Less Common Metals(LCM)也宣布选择这座昔日的天然气开采城市作为其未来工厂所在地。

在格勒诺布尔,法国国家科学研究中心(CNRS)的衍生初创公司MagREEsource开发了一种永磁体回收技术,预计将于2027年开设一家工厂。

欧洲最大的永磁体生产厂于9月在爱沙尼亚投产。该厂由加拿大工业集团Neo Performance Materials所有,并获得了欧盟1450万欧元的资助。该集团计划初期年产量为2000吨,最终增至5000吨,主要用于风力涡轮机和电动汽车电池的生产。

经常被法媒提及的,还有比利时化工集团索尔维(Solvay):11月12日,索尔维宣布与两家英美永磁体制造商签署了两项重要合同,由其位于法国拉罗谢尔的工厂供应稀土元素。

索尔维将在拉罗谢尔分离工厂重启一条精炼生产线,并利用回收原料生产稀土氧化物。首批限量交付将于工厂2026年投产后开始。据法媒报道,拉罗谢尔工厂是中国之外,唯一能处理所有17种稀土元素的工厂。它既能处理矿石,也能处理回收材料,非常灵活。直到1990年代,全球超过一半的稀土都是在这里精炼的。不过,该产业之后因成本和污染问题转移至中国。

具体来说,索尔维和美国永磁体制造商Permag、英国合金专业公司Less Common Metals就钐的供应达成了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同时,索尔维还将向另一家美国永磁体生产商Noveon供应钕、镨和铽。永磁体在导弹制导系统、雷达和战斗机生产中是不可或缺的。

值得一提的是,虽然索尔维产能可以满足欧洲约三分之一的稀土需求,但需要约一亿欧元的资金投入。在这方面,来自工业界的长期投入与政府的承诺同等重要:这家化工企业确实获得了法国政府的财政支持,不过,正如索尔维公司特种化学品部门总裁安·努伊滕斯所解释的,“汽车制造商和风力涡轮机制造商将决定这一切能否实现。”换言之,缺乏来自汽车制造商、风电商等客户的采购合同承诺,该项目可能难以推进:"获得部分投资的支持固然很好,但最重要的是真正建立一条价值链。"

法国开展全国性"寻宝"行动

法国正开展一项全国性的"寻宝"行动,以系统勘探本国的稀有金属矿藏。今年10月,法国地质与矿业研究局公布了其矿物资源清单的第一阶段勘探成果。今年夏天已在五个关键区域进行了采样,首批结果将是孚日山脉的,于2026年7月公布。

该清单由马克龙于2023年下令启动,并于2024年2月正式启动,项目预计将于2029年完成。法国地质与矿业研究局希望在本国地下找到"相当可观"的锂、钨和锑资源。

上一次法国地下资源普查是在1970年至1995年间进行的,超过30%的"潜在远景区"未曾被研究。而且,当时仅寻找22种"优先物质",而如今多达55种:

"例如,我们当时关于锂、镓、锗和铟的数据非常少,"法国地质与矿业研究局副局长克里斯托夫·普安索指出,"在我们这个世界正因关税、出口禁令而走向分裂之际,保障关键金属供应安全就显得尤为重要。"

不过,即便使用新技术,一个矿山从勘探到投产也需要大约十五年时间。在此过程中,还需要调整能源转型的路径、开发替代技术(比如用铁和磷酸盐的电池)。因此,“战略自主”目标考验的不仅是技术、资金,更是背后的政治意志和战略定力,注定是一场需要长期投入和系统布局的马拉松。